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用车养车 用车养车

小米汽车什么时候上市呀知乎_小米汽车啥时候量产

tamoadmin 2024-09-08 人已围观

简介1.深度拆解小米不同时期的营销策略2.国产新能源车企大部分都会被淘汰知乎?3.小米三面后多久hr面试4.知乎是阿里还是腾讯5.专访岚图 | 纯电还是增程,消费者说了算作者|何玥阳编辑|赵元上市后的知乎在不断改变。8月16日晚间,知乎发布了上市后的第二份财报,正在变好的的指标有月活、总收入等,比如第二季度月活户 (MAU)达到9430万,同比增46.2%,平均每月付费会员达到470万,同比增121.

1.深度拆解小米不同时期的营销策略

2.国产新能源车企大部分都会被淘汰知乎?

3.小米三面后多久hr面试

4.知乎是阿里还是腾讯

5.专访岚图 | 纯电还是增程,消费者说了算

小米汽车什么时候上市呀知乎_小米汽车啥时候量产

作者|何玥阳

编辑|赵元

上市后的知乎在不断改变。

8月16日晚间,知乎发布了上市后的第二份财报,正在变好的的指标有月活、总收入等,比如第二季度月活户 (MAU)达到9430万,同比增46.2%,平均每月付费会员达到470万,同比增121.1%,总收入6.384亿元,同比增长144.2%。

也有一些指标正在变坏,比如第二季度净亏损3.211亿元,上半年的亏损超过去年全年,仍没有看到盈利的曙光。另外,今年上半年会员平均每月付费比2020年低4.6%,和2019年相比更是下降了15.5%。

价格敏感型用户正在占领知乎,这也意味着,当知乎完成做大规模,在下一步进行提价改善利润时,提价带来的用户流失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上市前后,知乎沿袭了互联网早期的烧钱换规模打法,为了寻找第二增长点,在好物推荐、、直播等方向发力,但每个赛道上都有相对成熟的独角兽,他们是挡在知乎面前的一堵堵高墙。

01 广告收入空间还有多大?

“在垃圾泛滥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的稀缺品,知识被系统化、组织化的高质量信息都还存在于个体大脑中,远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知乎提供了一个产生、分享和传播知识的工具”,知乎的创始人周源曾这样说。

初心如此的知乎,成功吸引了李开复、张小龙、徐小平、王小川等众多大佬和各行业的精英入驻,提供了相当优质的内容,小众但精品。

两年后的2013年,知乎通过向公众开放注册,发展成了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在线内容社区之一,积累的用户也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的三高特征。

曾经的知乎,两耳不问窗外的热闹,任凭他百团大战、互联网金融、O2O们闹得再欢,我自守住内容社区的一方清净和纯净。

当时的知乎,也是资本的宠儿,一轮又一轮的融资,把知乎抬到了十字路口。手握优质流量,却不善加利用,任谁看了都觉得浪费。于是,内容社区和商业化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商业化就是知乎的答案。

2016年,知乎开始提供在线广告,2018年推出付费内容,2019年上半年推出盐选会员,商业化的路子越来越宽。

与之对应的是,用户体验慢慢变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广告太多了。

市值榜8月16日在非会员的状态下测试了400条消息,广告位有53条,总体算下来的ad load(广告加载率)是13.25%,距离普遍认为的媒体新闻属性ad load的上限15%,还有一点距离。

这53条广告位的分布是前稀后密,前100条中尚能做到每10条一个广告位,而后面的,多数时间是比较有规律的每6条一个广告,所以从阅读感受上看,可以说已经没有增加广告位的空间了。

会员状态下,前100条里也有11条广告。

从数据上看,硬广也是真的后继乏力。今年Q2,知乎线上广告业务收入2.48亿元,同比增速为48.4%,远低于集团整体144%的收入增速,占比进一步下滑至38.9%。

只靠硬广的知乎,和百度有什么区别?

2020年,知乎启动了一项内容商务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知+”这一内容营销工具实现。举个例子,知乎可以为需要做品牌或产品推广的企业找到合适的创作者,创作出的内容知乎将精准分发触达到用户,在此类信息中,知乎还可以提供商品的链接。

对知乎来说,这种营销方式更高级、高效,当然毛利率也更高;对投放广告的企业来说,能够收获更多冲动消费订单;但对用户来说,这种方式更隐秘,需要一双慧眼。

因为当以卖货为导向时,科普文章的科普最容易变味,或许是只讲部分的真话,或许似是而非。一些看似耐心细致的测评或者成分分析,不一定是亲测好物推荐,可能只是一篇广告。

优质的创作者本就是稀缺,再加上知乎之前经历的创作者出走风波,为了增加用户规模,知乎几乎拿掉了内容的门槛,不管是内容供给端还是用户端,都放弃了最初的品牌调性。

硬广多,软广需分辨,优质内容比重低,内容趋向化、粉圈化,抖机灵的获得高赞,硬核长文却未必收获高关注。现在的知乎,正在告别过去的知乎。

02 用户下沉的AB面

相较于之前的安于一隅,现在的知乎更加“心怀天下”,方式上富媒介化,从文字、图文到、直播、电商,内容上“既有量子纠缠,也有柴米油盐;既有多愁善感,也有出国考研;既有诗与远方,也有打工赚钱”。

这一顿操作下来,知乎虽然背叛了原来的知乎,但收获了流量,商业化的进程又向前一步。

首先,得益于一直以来的精英、小众定位,知乎的月活不高,不会面临淘宝、微信等APP的流量见顶烦恼。由于基数较低,知乎的MAU增速不错,2020年同比增长33%,至2021年上半年底,又增长24.6%。

会员数量同样节节攀升。

做大用户数量,是为了增加收入。知乎的收入增长同样喜人,在2020年取得翻倍增长之后,2021年继续向上,上半年的收入就超过了去年全年的80%。二季报中,知乎预计第三季度收入8.15亿元—8.2亿元,按照这个节奏,今年收入轻而易举就能翻倍。

再从毛利率上看。由于新秀在线商务解决方案增长势头强劲,二季度同比增长15倍以上,超过会员收入,成为第二大收入来源,整体毛利率也有所改善。

这些数据看起来一片大好。但应当指出的是,知乎向下沉市场要流量的策略势必会影响到单个用户带来的收入。

以会员收入为例,今年上半年,会员平均每月付费比2020年低4.6%,和2019年相比更是下降了15.5%。如果考虑上付费会员数量的增长,用均值的概念计算,这个降幅会更大。

知乎再也不是“年薪百万、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的精英人士的地盘了,价格敏感型用户正在占领知乎,这也意味着,当知乎完成做大规模,在下一步进行提价改善利润时,提价带来的用户流失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用户价值变低同样体现在广告收入上。2020年,知乎的广告收入为8.43亿元,相当于每个活跃用户能带来12.3元的收入,而按照2021年上半年的数据简单匡算,2021年每个MAU能带来的广告收入不超过10.5元。

拉过来的用户产生的经济效益变低,而为此付出的销售和营销费用一直居高不下,这是知乎一直没有实现盈利的重要原因。

2020年,知乎的亏损有所收窄,减亏近一半,但这未必是一个向好的拐点。2021年,亏损再次扩大,上半年亏损额已超去年全年。短暂的向好也只是因为在疫情这一特定背景之下,知乎缩减了营销和销售费用。

而令人担忧的是,知乎可能还要在不盈利的窘境里待上不短的日子。

03 什么时候能盈利?

拆开知乎的利润表,毛利率稳步上升,而亏损加剧,说明问题出在费用上。准确说,是销售费用上。

如果剔除2020年这个特殊背景,总的来看,为了得到一块钱收入所付出的销售成本是在降低的,但70%左右的销售费用率仍然是很骇人的水平。

这种持续烧钱、大力推广获客的“亏损换规模”模式,是我们很熟悉的互联网初期打法。可怕的是,在营销上烧钱可能停不下来。

这种初期打法利用网络外部性,即某种产品对某一用户的价值取决于其他用户的使用,使用人数越多,价值越高,对内容或者产品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产生双向的虹吸效应,这样的亏损才能筑造规模护城河,是有意义的亏损。

知乎现在的好物推荐和小红书的种草所差无几,甚至得了一个“小蓝书”的诨号,只是形式上一个文字居多,另一个有的冲击力;赛道上,知乎比不过快手、抖音的成瘾性,定位又不如B站鲜明;自己做电商优选商品上对手有网易严选和小米优品;直播更是一篇血海;在线教育可以期待,现在还远不成规模。

知乎所进入的每一个赛道都有劲敌在前方,用户早就为它们贴上了标签,这导致在抢夺用户上,知乎必须持续发力,才能扭转用户对于知乎已经固定化的需求。

可以说,在和每一个细分领域的同行竞争中,知乎都没有先发优势,用户规模还拼不过。所以,用户行为的培养和从对手口中夺食,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以销售费用难降几乎是必然的。

从劲敌口中通过砸营销抢出一块地盘来,这事儿干得最成功的当属拼多多。拼多多能够胜出一是看准了下沉市场,取差异化竞争,二是只做电商一个赛道,足够专注。

而知乎,全面布局,什么形式火就用哪种形式,颇有点“黑猫白猫”的意思,这种方式为以后提高盈利质量埋下了隐患。

再看差异化竞争,知乎的优势在于有优质的创作者,但在当前这个经营策略之下,这个优势恐怕也保不住了。

— END —

深度拆解小米不同时期的营销策略

供应链上确实在之前一段时间有放羊的现象,一年无主打,简直“友商惊诧”。现已被整合回老雷手中;人才梯队建设不足,一度有断血的症状。前500斯巴达貌似也就剩100多,现在正用各种手段回填;互联网流量红利期结束,摩尔定律定价逻辑受到了渠道的强挑战;4.国内比较特殊的公关氛围,每个月砸一百万专黑你也是世所罕见。但我认为这倒不是大问题。因为小米是第一家完成生态链建设的硬件公司。不管我乐视的老同事怎么揍我我也要这么说。MIUI已经是个成熟的跨终端流量平台,是小米全系列硬件产品的二级助推器。当增量市场转入存量市场时,产品的权重必然要让位于渠道。面对渠道,公司的策略是“部分调整”还是“全面适应”,就是胜负手所在。我们之前这群小虾米们的思考是:长期存量市场有没有高投入的必要?毕竟当年是靠重产品轻渠道的模式起家,就算全面转型贴合渠道,效果也未必多好。我们没有步步高的基因,我们也不羡慕联想。我们小虾米们的结论,是应当踩的节点是“内需市场的消费升级”。这就意味着坚持产品路线,在材料、功能、设计、交互等各层面的拉升,同时保持可盈利定价而非竞争性定价。最舒适的打法是集中力量在强节点产品上突破,中心开花。而我个人认可的强节点产品就手机和汽车,考虑到老雷不会像老贾那么浪,小米可选择的强节点产品就手机了。但手机算是民用电子工业之花,小米现在还没有能力做这个产品的升级。等到我们的红色供应链整合完台湾的半导体后,可能会有点戏。现在就是苹果能干这事,而且貌似干的也挺费力的...1000个以上元器件的产品小米不好做,那300个左右元器件产品的升级,小米就游刃有余了。小米生态链产品,更准确地说,米家,成为了小米“四面开花”的具体体现。通过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在100到150款高频民用电子消费品里实现产品、品牌标杆;在其中30到50款产品实现三分之一市场垄断。这是我的一个猜测,我认为依靠整个雷军系的力量,这是可实现的。我11年入职小米的第一个星期,刘德德哥就在卷石天地里给我画了个大圈:最里面是手机;外面是电视、路由器等;再外面是手机、电视等相关的配件;最外面是服装、**、食品等。我当时还帮法务注册了小米薯片,不知道他们后来有没有注册小米辣条。反正在我呆小米的三年里,我一直认为我做的是一个国民品牌,是超越手机这一个品类之上的。以这个逻辑作判断,小米在手机上取积极守势即可。在不伤害产品的前提下做渠道,这个局要跟,但是不show hand不all in。面对未来的寒冬,小米要过冬的资本其实是够了,小米真正在储备的是产品。小米是产品型公司,最后支撑小米过冬并完成转型的必然是产品而非渠道。很多公司现在在拼命攒筹码,小米筹码是够了,但他还在拼命攒牌。老雷自身就是国内顶尖的销售CEO,他当年100天卖出100万套金山毒霸时我还在看《本能》。

国产新能源车企大部分都会被淘汰知乎?

小米公司,从现状来看的话,依然是一家年轻的公司。小米成立于2010年,如今不过才12年的历史。在这12年的公司发展历程中,却是创造出来了许许多多的奇迹。首款手机一开放预订就卖出30万台;手机销量用三年时间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成立9年成为最年轻的世界500强企业。这些都是小米交付的一次次精彩答卷。回顾小米的发展历程,既是一个企业的长大史,更是一部教科书级别的营销案例。饥饿营销:2011年小米第一代手机发布,小米选择了独家销售的模式,首发30万台,22小时售罄。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米都保持着“独家销售模式”,每周二中午12点开放抢购,往往是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抢购就已经结束。自此,小米便开始有了“饥饿营销”“耍猴”的标签。雷军对此也一直解释说,自己从来没有做过饥饿营销,只是因为产品的产能跟不上。不管饥饿营销对于小米来说是有意为之,还是外界谣言。但这些话题都给小米带来了巨大的曝光量,小米也凭借着超高的配置,极致的性价比,还有不错的miui体验,收获了第一批米粉。人们一边对于饥饿营销批评不断、一边又有很多人不断地加入到抢购的队伍中,在这种奇景之下,还有黄牛下场高价转卖小米手机。小米没有花一分钱广告费,却获得了全手机行业最大的曝光量,成为最具话题性的手机品牌。如今再看那个年代,小米的成功,只是饥饿营销吗?其实不是,更多的是小米手机做到极致的性价比。可以说小米颠覆了手机行业的定价规则。“双核、1.5G”的配置,在竞争对手普遍定价3000元以上的情况下,小米以“1999元”的价格引爆市场。所有的营销一定是建立在产品基础上的,小米重新定义了手机市场的商业模式,从一家靠产品盈利的传统手机制造公司,创新成为一家靠服务盈利的互联网公司。所以小米公司从最初就在下一盘大棋,手机硬件对于他们来说是完全可以舍弃的利润。对于一家卖产品不为挣钱的公司,传统的手机制造业,怎么和他竞争?营销关键词:饥饿营销产品极致模式创新参与感: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曾经写过一本书《参与感》,非常系统的介绍了小米“与用户做朋友”的思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往往来源于变化,小米每周都更新MIUI系统,新更新的功能在用户使用之后,客户还可以填写反馈。客户的反馈意见很有可能出现在下期的系统更新中。为了能够让用户参与其中,小米把最初使用miui的客户称为“100个梦想赞助商”,这100个用户ID放在了开机屏幕上。为了倾听客户的心声,小米创建了小米社区,小米的所有高层都会在社区倾听顾客心声。为了与客户做朋友,小米举办了爆米花节,让喜欢小米的同学能够被链接。就连小米的店铺,都被称之为“小米之家”。在小米之家里,米粉即可以体验新品,也可以参与店铺的活动,还可以在本地的米粉群与大家交流。小米的客服还混迹在各个平台,微博、知乎、百度、贴吧,许多客户的反馈和投诉,小米因此能够在第一时间解决。小米让每一个客户都可以有发声的渠道,小米公司的发展也让每一个米粉都参与其中。这种点滴之间的沟通给顾客带来的归属感,造就了产品强大的忠诚度。“参与感”战略的执行,即成就了小米公司,也成就了“米粉”这一群体。营销关键词:参与感米粉爆品战略小米年研发投入170亿元,这让我们确实看到了小米很多成功的产品,第一个全面屏手机小米mix、没有办法量产的环绕屏手机小米alpha、还有透明OLED电视等等。从小米1的发布开始,小米始终坚持去做爆品,机型不需要太多,但是销量却绝不逊色。小米的营销是从产品设计开始的,产品本身就有话题性,产品的发布就带来了各种话题自发的传播。这些传播的话题往往来自三个方面:超低的价格、超高的颜值、产品的创新。超低的价格:小米很多产品的定价都是对市场的颠覆,最初的充电宝定价,把百元充电宝打到了49元。后续的表现简直是价格屠夫,陆续推出了9.9元一盒的彩虹电池;以及9.9一盒的巨能写中性笔。超高的颜值:小米从设计出发,重新做产品,让许多我们早已习惯的产品重新被设计。比如说小米插线板,原来插线板的颜值可以更高;比如说小米台灯,极简的风格获得了红点奖;比如说各种小米家电,让我们对传统白电有了新的认识;产品的创新:小米依据客户痛点,做了许多的微创新。比如电视的遥控器、空气加湿器的添水方式、小米插线盘上的usb接口等等。这些都是很小的创新,但是带来了非常好的用户体验。小米爆品的打造除了以上三点,还有“极致”,极致是小米对产品和对自己的态度。营销关键词:爆品、价格、颜值、创新、极致口碑营销小米坚持销量第二,口碑第一的原则。产品质量与性能达不到预期,会产生恶评;产品只满足预期,不会带来惊喜;产品超越预期才能够换取口碑。口碑可以带来消费者的复购和主动推荐。小米对于口碑的重视,在雷军互联网七字诀中也有提及“专注、极致、口碑、快”。口碑的形成也体现在售前、售时、售后。在售前阶段,很多人对于产品的性价比,或者是产品创新,都有着许多的期待,所有的产品在小米之家都能够得到体验。小米之家的良好体验,甚至说即使客户自己不购买,也可以给其他人进行推荐。这些对于小米之家和小米品牌的口碑来说,也很重要。在销售阶段,小米线上线下价格统一,不用比价,不用担心购买到贵的产品。家电类提供安装服务,手机类提供免费贴膜服务、赠送小礼品等等。这都保证了小米售时的口碑。在售后阶段,小米手机质保18个月,比其它手机品牌长6个月。手机质量问题可以线下维修也可以线上寄修。小米之家提供终身免费贴膜等等。售后服务不做好,是最影响口碑的地方,小米对于售后服务也是更加的重视。营销关键词:口碑、售前、售时、售后明星代言小米自从请了明星进行代言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梁朝伟、吴亦凡、刘昊然、张杰、王源、王一博、吴秀波、刘诗诗、张子枫、苏炳添等等。小米通过明星代言的方式,为公司带来了不少的流量。这些明星的知名度,为产品销量带来不小的影响。小米每次官宣新的明星代言,往往会选择在新品发布的时候。一方面通过新品发布的契机,增加新品影响力。一方面借助明星的影响力,增加新品发布会的热度,从而带动关于新品信息的广泛传播。小米对于代言人的选择比较广泛,顶流、小鲜肉、体育明星,均在选择之列。从代言人的选择上也可以看出小米产品的定位。redmi品牌由王一博代言,产品定位更加年轻化;小米现在由苏炳添代言,即代表着小米品牌现在的高端定位,也代表着体育界“超越、追求极限”的精神。营销关键词:明星代言故事营销小米的使命是“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小米公司的使命。这样的故事讲的多么感人啊。小米是一个非常擅长讲故事的公司,由于公司成立年限不长,可能没有太多历史方面的东西可以讲,所以小米就讲了未来的故事,故事链接我们每一个人,是我们每个人对未来科技怀揣的希望。小米讲了一个智能家庭的故事,人们回到家后自动开灯、空调调整到适宜温度,音响播放最喜欢的音乐;当你离开家时,各种电器自动断电,机器人开始打扫卫生。这样的场景是小米讲述的故事,目前正在一步步的实现。小米讲了一个未来的故事,你可以开着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由仿生机器人去帮你做你不喜欢做的事情,你的生活、你的出行、都会因小米而变得更智能、更方便、更美好。小米想要的绝不仅仅是卖给客户一部手机,他想要通过手机作为一个链接,进入我们生活的全部。小米讲了一个故事,让我们看到未来生活正向我们一步步走来。营销关键词:故事营销未来智能招人不如合作!我们可以为你提供:懂市场,可以落地的品牌营销做包装设计,也做产品创新的产品规划要美感,更要功能的视觉设计以内容为本,有故事的广告创意关于企业宣传、广告语的文案写作我们只做一家小公司,每年服务10家客户。服务收费10万元起每年,不断涨价中······

小米三面后多久hr面试

这个观点是不对的。

首先,新能源车赛道,是一个全新的赛道。这个全新赛道,传统车企巨头、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都在虎视眈眈,大家都在积极参与这个新赛道,说凉快为时过早。

其次,市场空间非常广阔,可替代传统汽车的想象空间也非常巨大。

第三,国内新能源车企,无论是传统车企改制,还是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销售量几乎相比去年都有所增长,只是没有比亚迪增长速度那么快。

第四,市场竞争也正处在有序的进行中,市场还没有完全饱和,并没有达到红海市场里,靠牺牲正常利润的恶性竞争状态。

第五,还有像富士康、小米等众多科技型企业跃跃欲试还没下场。

第六,竞争也是残酷的,对个别没有,缺乏技术,市场运作不差的新能量,车企,头部企业的崛起对他们的打击也可能是致命的,优胜劣汰,物竞天择在所难免。

知乎是阿里还是腾讯

一周。根据查询知乎可知,小米每轮面试的间隔时间在1一周左右,所以三面后一周hr面试。小米指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0年3月3日,是专注于智能硬件和电子产品研发、智能手机、智能电动汽车、互联网电视及智能家居生态链建设的全球化移动互联网企业、创新型科技企业。

专访岚图 | 纯电还是增程,消费者说了算

知乎不属于腾讯系,知乎应该属于百度系的,而搜狗刚刚被腾讯收购,这个才是属于腾讯系列的。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BAT三巨头,分别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三家互联网公司实力极强,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标杆企业。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第一梯队是“BAT”,第二梯队还有京东、网易、拼多多、美团、小米等企业,他们上市之后估值都在三百亿美金到五百亿美金不等。

除了上面的互联网公司之外,还有三位的互联网巨头实力强大,一旦上市或许将会直接和阿里巴巴和腾讯平起平坐。他们分别是滴滴出行、字节跳动、蚂蚁金服。

滴滴出行大家都知道,是中国最大的网约车服务商,占据中国网约车的半壁江山。如今人们的出行很大部分都十分依赖网约车。网约车的出现弥补了一些乘客打不到车或者出租车司机乱收费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如今滴滴已经开始进军海外,在日本大阪上线了网约车服务,发展势头强劲。

7月份之前,岚图品牌正式发布,两个月后的今天,岚图发布首款量产概念车iFree,明年以其为原型的量产车投产上市。今天,我们@皆电?参与了岚图汽车的CEO兼CTO?卢放、CBO?雷新的群访。

贺磊:我问一下卢放总,刚才介绍的时候说岚图汽车的全名中还有一个“科技”,这说明岚图本身是以技术立身的。对于增程路线,前段时间理想和大众的CEO也发生了争执,我看您在知乎上也有一些回应和反馈,这条路线到底是怎么看的?未来我们车的技术路线的选择,是怎样一个情况?

卢放:简单说一下我对车的一些了解,或者说我们对一些判断吧,供大家探讨。

就是说我们判断,从目前中国行业角度来讲,从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对于燃油车未来发展不是特别有利的。以前燃油车追求大排量的发动机,现在随着国家对于排放的限制、对于油耗要求的限制,现在2.0T都算大排量了,普遍都是1.5T、1.2T,甚至还有1.0T三缸机,这个是国家法律法规环境的要求下,车适应法律法规的必然选择,内燃机的排量在往小了走。

(CEO兼CTO?卢放)

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一开始买个小车,换车肯定想换个大车,要满足更多需求。但大车带来的是什么需求?高动力性的要求,比如更大的功率和更大的扭矩,才能带动更大的车。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实际上是一个矛盾,那这个问题,我们消费升级也好、对车的需求也好,我们需要大车,大车必然是大马力、大扭矩,怎么解决呢?

我觉得纯电动车是很好的办法,我们现在做大功率电机,200多千瓦的大电机来满足需求。那么从这个角度我们判断,用电驱动是一条很好的路径,既满足买大车的需求,又能很好的解决法律法规限制的油耗问题。

那从这个角度来讲,纯电驱动的车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但从使用纯电车的角度来讲,我们也做过研究,目前来说,充电可能还是有点难度的,虽然我想国家在未来几年,“十四五”也好“十五五”也好,在补充电桩,但现实来讲,很多人不具备充电条件,无论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很多人家不具备充电条件。

作为企业来讲,我们是要解决用户使用车的问题,我们在想,如果你拥有纯电动车,我们给你提供纯电的;你没有充电桩,那我们提供增程方案。

目前来说,我认为增程电动是一个比较好的过渡方案,我既要满足纯电驱动大车的需求,而且解决充电难的问题。同时又给你带来纯电驱动的体验,拥有一个很大、动力性很强、操纵性很好的车。

另外一个角度讲,用增程电动的车并不是像某些人说得很浪费能源,只要你策略做得好,也可以做到很省油。

贺磊:我们的路线方案会不会有侧重?还是说会并举?因为目前用户反馈来看,这两条路线的实际购买者,我们的沟通和讨论中间,它其实是有点对立的,增程的人看不起纯电、纯电的人又看不起增程,这两种用户的购买和交流中,实际上是有一些互相之间的对立的,我们如果是两条路线并举,我在想,我们有没有先后顺序?

卢放:本质上来讲,我觉得都是电动车,只不过有的电动车可能用充电桩,有的是来自增程器。所以从我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我们首先要给用户提供一个智能、纯电驱动的车。

有充电桩和没有充电桩的肯定是两伙人,我觉得这两个人群本来就是不同的群体。但我倒觉得,我们给不同的群体提供纯智能、纯电驱动、大型的车,这是我们最核心的目的。

张敏:卢总,我看岚图作为东风旗下新的品牌,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品牌调性?因为我们现在提到蔚来,会想到用户运营,会觉得很酷,很有科技感,我们现在也在打造科技感、智能化,但其实现在各家车企都在做这块,同质化还是比较严重的,我们如何来打一个差异化?

卢放:咱们探讨这个问题,前段时间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大家都在讲千人千面,但你从手机来讲,虽然说千人千面,你发现手机上都是一样的,都会有微信、有抖音、有支付宝、淘宝,提供的服务还基本都是一样的。

我们在讲汽车的智能化,智能化往往给我们带来的一个结果,我们希望做到千人千面,但往往又做到了趋同。但竞争环境永远是这样的:当你发现一个需求之后,可能马上别人也会发现,然后共同去满足。所以想做得比别人好,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比别人做得快,我们要比别人更早的发现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那怎么去做?实际上你要从技术手段,面向服务目标转型架构,能够快速去做。例如,我们总提特斯拉的总体架构,提蔚来的架构,或者说比大众的传统架构,可能改一个功能、改一个服务,要联系N多控制器的厂家,做很多测试和协调,把信号一顿改,改完之后可能一年、半年过去了,时间很长。

但未来的话,面向服务,我可能调那几个服务,就可以很快的做完。这里面是基于什么?基于技术。所以今天我们推了ESSA原生智能电动架构,我们是智能的,我们未来要做的终端计算网端,基于云端的人工智能,包括数字化营销系统,我们大量集和分析用户的需求。

我们做这套东西的目的是啥?就是为了比别人稍微快一点,我觉得未来真正的差异就是谁快,你比别人快一点,你能够更好的服务你的用户,那么你就成功了。当然这一定要以我们的技术为基础,我们要把底子打好,才能快速识别和应对。

为什么我们在讲是科技公司?因为我要做这个东西,我要通过科技的手段,更快、更好的去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服务。

最后我觉得服务肯定会变成同质化的,我们希望千人千面,就希望变得比别人早一点。

张敏:那您想给用户呈现出来什么样的调性?打比方,手机,像苹果、小米、华为,都会给用户带来调性。我们的岚图想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调性?怎么想的?可能最终呈现的和预设的也有出入,但现在是怎么样的考量和考虑?

卢放:以我们的品牌理念来说,我们讲“淡、静、雅”,这三个字讲更多的是生活品质的事,跟我们的目标群体新中坚力量的个性特质相符合。

所以说我们在品牌上,设计的这个叫哲学也好,态度也好,“淡、静、雅”意味着“淡薄明智、宁静致远、简约儒雅”,是我们希望传递的生活态势。我们希望在品牌设计上,或者在整个产品设计上,包括未来,包括后续我们提供服务也好,我们真正能够做到这样一个格局或者格调,这个确实是我们现在也在追求的。

张敏:前段时间广汽未来出来讲“决裂”,岚图是东风旗下的新品牌,是否也要跟原来的那套体系去做决裂?

卢放:决裂,我们不决裂,我们很决绝的要做高端的新能源车。我们是车,车还是交通工具,我们只是在交通工具的基础上,更多的去满足用户的需求,比如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的需求,但我们还是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是把人从A点安全的运到B点,这是车的本质功能,这是不会变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要决裂的是旧的思想,我们要和旧的思想做斗争。但我们还是要把车,汽车工具,怎么能够让它,怎么把它变得更好,怎么变成我们生活的伴侣,怎么把它变成我们生活的第三空间,怎么变成和我们共同生长的伙伴?我觉得我们在做这件事情。

所以在这里面,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岚图和东风什么关系?我们也是借鉴了,或者是东风给我们赋能,比如说人才、资金、技术等等。同时我们的很多能力也是来自于市场,来自于我们行业里的其它的一些合作伙伴过程合伙的供应链,我们还有很多来自于我们的竞争对手给我们提供的人才。

我们肯定会最大限度的去融合行业里最优质的、人才,为用户提供未来行业里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质的产品。

我倒觉得,我们一直思考的是怎么大家能够团结起来?能够形成一股合力,能够把用户的需求,最快、最大化的满足,这是我们正在做的一些想法和行动。

王训魁:我想接着问一下,两条路线的问题。因为我们是电动架构嘛,那增程和纯电,它是不是在本质上是有一些冲突的?比如增程的在前期研发投入上,油电需要配合更多一些,反过来,纯电这条路,要主打高端的话,我们有没有确定?或者发展咱们自己的招商网络?因为这可能是对用户比较好的一个体现。

所以这两条路线,虽然共享的东西比较多,但它俩会不会有所重合?您怎么理解这件事情?

卢放:我们讲的,我们的车在本质上还是纯电驱动的车。但确实,在一个车里面也把纯电的东西,加上增程细节的东西融合的话,车会变得异常复杂,这确实是客观事实。然后开发的工作量乘以2,所有跟动力相关的,跟驱动相关的。包括像您刚才将的,纯电的一些设备,我们也在思考。

王训魁:未来咱们会有细化吗?或者是说提供更好的一些充电服务?因为我理解研发是一块比较大的投入,那充电网络可能未来也是一块比较大的投入,这个咱们会有这样的吗?

雷新:在充电这里有两个,应该说相当于前面谈到的,我觉得现阶段对于所有的新能源汽车,包括新能源企业,大家交流非常多,现在来讲,总体来讲,市占率来讲,新能源车也是4%点几,5%还不到,在一个起步期。

(CBO?雷新)

反而在这个时候,所有的新能源企业在讨论怎么形成合力,来快速推动电动文化和电动车的结合度。包括在上,只要不是车的独占性、独特性的,更多的做协同。

当然了,在充电来讲,在未来的发展肯定是以国家,新基建的投资。

从我们自身来讲,聚焦的还是在一些保有量比较高、而且普及高的情况来讲,除了常规的大家随车的这种私装之外,在我们服务网络的公共充电,包括可能在用户的目的地,我们肯定会做一些自己的投入,希望行业里的大家共同协同,让电动车文化发展起来。

欧阳晨:对于新能源,你的对手是谁?

雷新:对我们来讲,第一,我们主要的市场,是主流燃油车,而不是去跟理想或者蔚来,在非常小的蛋糕里面大家去争抢,这是我们现阶段所有新能源企业共同的责任。

第二个来讲,用户的担忧,我们在现在,从技术解决路线来讲,我们提供了电动和增程两种解决方案,我们希望让用户有更好的选择。但具体车型来讲,包括刚才贺老师也谈到可能有相应的担心,那我们需要做一些更进一步的沟通,包括听到用户的反馈。

欧阳晨:对,我们现在发现增程的用户和纯电的用户,其实蛮对立的。

卢放:但我觉得可能吧,我们讲的是电驱动,用电来驱动这款车,也是阶段性的第一个目的。

刚才雷总也在讲,未来车在往电动化在转,刚才我们也在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从燃油车市场,把燃油车市场转化为电驱动的用户,当然这不仅仅是岚图一个企业能做到的,我们希望联合更多的电动车企业,我们来做这个事情,改变这样的文化,普及大家改变这样的习惯,慢慢的用燃油车转向电动车。

我觉得电驱动的车,是我们最核心的一个。

但我们目前还拥有过渡性方案,因为我们用户需求并不是每个人家都有充电桩,那我们需要从方案来转变它,因为我觉得大趋势一定是纯电动。

贺磊:我们实际上都不认为,岚图有具备同时有增程和纯电动推向市场的这样一个可能、可行性,我们是这么认为的,它是基于几个原因。

第一个是品牌,我们最早提出来“零焦虑”的一个电动品牌,包括我们自己品牌第一次露在大家面前,我是什么性格、我是什么人、我是什么调性、我是什么品性,很清晰的,如果我们既是增程,又是纯电,同时在一台车上面提供,我觉得很有可能是那个纯电的工作。但实际上我们品牌形象,同时我们自己的整个销售和服务体系会变得异常复杂,为什么?我们有一些是征程,有一些是纯电的。

对大家来说的话,大家更重视的是智能化,我充电的形式没有加充,我也可以用智能充电桩,现在买电动车的人并不是家里都有充电桩,买电动车大量的是家里没有充电桩的这些人,他为了什么?为了智能化,就买了这个特斯拉这样的车型。

雷新:这是品牌策略和营销策略的问题。因为的确来讲,当然我们讨论品牌的标签和产品的标签,增程和电动,是一个标签。可能在上面,核心来讲,还是新能源车,首先新能源的标签,它是不割裂的。

第二个,电驱动,也是一个标签,这是一致的,但会不会对用户来讲,增程和电驱,会作为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标签,甚至讲对于一个品牌,甚至产生一种混淆我们相互的这种抵消。

听了很多,包括媒体老师讲到,贺磊老师我们交流比较多,这个现在还是在做的,想做更进一步的探讨,特别是跟消费者这块。

有两个,一个是消费者认知角度,最核心里讲,用户对于高端新能源车、高端电动车的核心,还不是在于新能源的属性,而是智能化和网联化。

最新来讲,我觉得还是智能化和网联化的特性,再就是新能源的属性,这是跟传统油车最大的一种差异。

欧阳晨:因为纯电车不是一个产品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体系的问题。所以刚才问到超充、问到服务体系,因为你们要对整体的产品,打造一整套体系,包括售后,包括超换电这个体系,你必须考虑,否则你就很难在长期占到一个,就是很有标识的一部分。

张敏:这是我们大家都关注的点,所以我才会问调性是什么?而且您刚才提到的电驱动,对于用户来说,他不关心你是不是电驱动,他就觉得去加油也可以跑,就没有续航的压力。如果是纯电,那就是电动车嘛,这是两块完全不一样的领域,包括用户的运营、用户体系的建设。

卢放:我刚才讲,增程也好,纯电也好,它本质上是电驱动的车,电驱动的车天然的就具备智能化的基因。增程器只是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能源供给方式。

我们现在讲,我们是用内燃机作为增程器,没准什么时候我们用氢燃料电机做增程器,这并不矛盾,并不是说我用增程的车我就不智能了,它还是用电来驱动的一款车,只是能源的补给方式不同而已,这没准也是我们需要去改变市场和改变用户认知的事情,没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岚图去做的,我们会贡献力量。

并不是只有纯电的车才具有智能化的基因,提供智能化服务。并不是只有纯电的车才需要提供充电网络,增程式的车也一样需要网络,需要充电,需要快充。増程式只是能源的提供方案,或者过渡方案。増程式能切实解决一些用户的需求,也确实有些用户想买这样的一台车。

3、岚图成立有两年,如何顶住传统企业、造车新势力以及合资品牌所带来的压力?

雷新:电动化是国家的战略,对岚图这在本质上是最大的推动力。

增程式在造车智能化、网联化的趋势下,有天生的优势和使用土壤。从产品和技术角度来看,也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窗口。

在数字化时代,消费者对用车体验的需求更多元,对服务更看重。岚图把消费者贯穿用车全生命周期的需求,通过线上和线下做非常好的无缝链接,能够直达客户,并通过他们的需求快速反应。这也让岚图的造车与用户需求直接相联。

王科:今天也跟别的企业探讨用户连接。那么这个连接能不能说细致一点?有没有一些具体的规划?咱们有没有一些能提到连接点的这种,或者是亮点?

雷新:蔚来在用户关系的塑造做了非常好的尝试。但我感觉在这个之外,还可以通过更多数字化的手段,做到用户的所有问题,所有的触点,都可以一一对应。只要有任何的需求,都可以第一时间送达平台。

汽车已经变成了第三空间,大家每天在车上的驾驶时间已经非常长,在第三空间里,怎么更好的和用户链接,做主动式的高端服务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我们也愿意跟全价值链合作伙伴,构建一个完整的用车的、全生命周期的生态系统,给用户提供更多可能,而且是更符合他们预期的体验。

马连华:以前说高端,说价格高一点,甚至豪华一点。但现在这个时代,高端含义好像有些变化,像特斯拉价格也很低,好像也是高端车。那咱们岚图打造的高端车,咱们理解的高端包含哪些要素?

雷新:我觉得还是说消费者怎么看高端?消费者对于高端车和高端品牌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大家一说高端车,必须是3.0以上,甚至是4.5、5.0的动力,变速箱9AT、10AT。的确售价也是相对比较高的。另外,品牌的历史,4S店的高大上,也是以前消费者对高端的认知。

现在来讲,80后、90后成为消费主体,他们生活在网联化时代,最关心的:第一,品牌的科技含量、互联网科技属性,以及品牌圈层,或者说某种尊重或者认可,这个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属性下,这对消费者越来越重要。

服务。这种服务除了传统的售后服务,包括高规格的接待之外,更重要的是形成的互动,构成品牌和客户持续互动的关系。包括利用网联化,带给客户与众不同的体验。这对80后、90后的年轻消费者,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说,对于现在新的高端电动品牌,大家寄予比较高的希望。我觉得这两个方向提供的发展窗口,有利于新品牌塑造高端形象。

高端是消费者定义的,消费者在变,高端的定义也在变。

马连华:我的理解,一个是科技属性比较强,第二是全生命周期的体验。那也就是说岚图打造高端电动车,也是主要从这两个点入手。

雷新:这是我们最主要的方向。具体实现可能需要大量的投入,但我们肯定坚定不移的去做。

马连华:那仅科技属性这一项,仅智能化这一项,就是自动驾驶这一块,我觉得传统式企业也做了很多年,特斯拉也研发很多年了,现在全球领先。那在科技属性这块,咱们岚图技术、布局方面,有什么样的规划?如何打造成领先?

卢放:关于整车,我们现在讲“五化”。从这个角度讲岚图未来要做很多的工作,其实我们现在也正在做。这里面含着很多的科技,也需要大量的智慧,需要很多的技术。

另外,我们认为智能化有很多方面,自动驾驶或者高级驾驶也好,只是其中的一块。我们未来讲得更多的是车和云的协同,通过后台AI也好、大数据也好,来分析判断用户的需求。可以通过驾驶习惯,不断的提升用车体验,让车更适合用户。或者针对生活场景,去服务于用户,以用户使用场景定义汽车。

从我们交第一台车给用户,我们跟用户的关系也才刚刚开始,我们会在全生命周期里给用户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未来我们可能不仅仅是一家制造公司,而是一家“制造+服务”的公司。未来我们更强调服务的属性,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当然这样的服务一定是基于我们的技术,刚才我们讲的车本身的技术,和未来我们云端的技术。这是我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追求。

方卓远:我们可以看到,在关联杠杆这一块,有很好的政策,包括服务企业、充电模式,产业链合作方面等,它是政企关系、投资者关系,还有一些供应商关系。你们对这个主要的战略方向是怎么看的?

或者说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侧重点。特斯拉不用说了,那蔚来为了扩大自己跟上游的影响力,它做了换电模式,在短期跑出来的新势力,也都是因为有关联方的,给关联方非常好的感知,才能够活下来。

也包括前几天的领克,它是作为非常好的软件平台和用户平台的提供者。那这方面你们有没有什么考虑?我们要占那个坑?

卢放:你刚才说的坑也好或者位也好,我觉得是我们事后去评判,去归纳总结。对我们目前来说,岚图还是希望不要给用户产生太多的焦虑,我们的核心还是零焦虑。

我觉得零焦虑里,我们希望给用户至少用车的过程中,不要有太多的焦虑。如果我们要做这件事情的话,背后不仅仅是技术来支撑,更多的是服务来支撑。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不是传统的制造型的企业了,或者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车,然后卖给经销商,ToB结束。我们更多的是面向用户关系,我们和用户有很多直接的沟通和直接的联系。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想直接触达用户,与用户沟通,提品和零焦虑的服务。实际上,我们已经有一些用户开始参与到车的相关的活动当中来,已经开始在做这件事情。

张敏:现在科创板挺火的,像吉利在科创板上市,因为现在不是说,蔚来、小鹏已经在美国上市了,在新品牌的格局已经形成了,我们岚图也算新品牌,我们在科创板,有没有这个?然后我们是怎么看现在大家都去往科创板上市去冲刺?

因为上市之后,可能会给用户,或者给行业的感觉,企业好像是死不了了,能长期的发展下去。

卢放:这个上不上市的事情,我们以后再谈,今天不谈这个话题。但对于一个企业是不是长期的存在,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话题。

因为一个企业能否长期存在,才能决定是否能够给用户提供长期的持久的这样的一个服务。岚图有央企背景,体量比较大,规模也比较大,行业社会影响力也比较大。从这个角度来讲,与其他一些车企相比,我们是能够为用户提供持续的、稳定的零焦虑服务。

张敏:因为用户需要安全感,尤其是对新品牌。

卢放:解除用户的几大焦虑里,我们提了这么一条(可持续发展),不知道大家注没注意。我们当时确实考虑过这个问题,谢谢你又提醒了我们,我们还得继续努力。

张硕:大家问得都差不多了。我稍微谈一点,专供纯电动路线,好像很多家企业在专攻这种路线的时候,它的方案是会给用户建网络,建充电站。

然后另外一个我比较关注的话题,就是刚才讲的高端路线,咱们这边定位也是高端嘛,然后很多的新势力都是定位这块,那我想知道岚图和其它的品牌相比的话,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雷新:这个可能要非常细的展开,才能完全回答你的问题。我觉得由于路线确定之后,确定的这种,包括你的技术实力,能不能形成新的差异化?这个我觉得尤其重要,这是第一件事。

我们现在围绕的是,零焦虑、高端、智能、电动。那在智能,刚才卢总也解释了,智能不仅仅包括自动驾驶,包括云舱,快速的响应,从这块来讲,我觉得这是一个小的差异点。但未来,我觉得电动汽车产品差异化会不那么好做,也会变得越来越同质化。但我们还是坚信,在电动所带来的驾乘体验和智能网联基础上,电动汽车将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

再一点,在未来产品趋于同质化的趋势下,用户的服务和体验是我们打造高端和差异化的重要发力点。蔚来实际上是做了这么一种模式,但这种模式,大家想复制也是非常难。所以各个品牌怎么利用自己独有的,用快速的方式,在产品一上市的时候,就给用户留下非常深的印象,有非常强的认可度和联系很重要。

张硕:蔚来的运营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就是运营的特性做得特别好,我们作为一个新品想超越的话,有很多的问号,我们如何超越蔚来?

雷新:在中国,很多车企的学习能力非常强,第二,你要靠自己做创新。

岚图还在品牌初创期,北京车展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们的产品、我们的技术,第一次跟终端的消费者见面。我们要更多的利用数字化手段,利用所有的线上和线下的触点去共创产品。而线下,车展是一种方式,体验中心也是一种方式。未来,我们将打通线上线下,形成无缝连接的体验,从用户那得到反馈,帮助推动我们产品的快速迭代。

张敏:我有个提议,刚才大家讨论好多关于增程还是纯电动的之争。我们是否可以借助现在的车展,做个投票活动,让用户去选,到底想要增程车还是电动车,他们对岚图的期待是什么?同时出来的,我觉得可以做一个,让用户来选择。

卢放:没错,也是我们接下来的工作。

马连华:这个问题,我个人理解,四种动力,四分天下,纯电动汽车,还有插混,还有普通的混动,那油车呢,我觉得加上电,或者是弱混,或者是强混。中国市场这么大,肯定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有它的需求客户,那么要不要做这两种动力总成?我觉得主要看咱们的。同时把两个细分市场都做好,还是先做一个?

雷新:从讲我们是没有问题,我们愿意做,给用户提供比较务实的解决方案。

马连华:我觉得也可以双管齐下。一般在城市,其实用户需要一个续航超过100甚至200公里的插混,那这样的话,这个产品是有需求的,但现在买不到。再说到电动汽车的竞争,已经很同质化了,百公里加速都能达到五秒,已经进入了电动时代,它不是在竞争电驱动,而是在竞争智能化,这才是根本。我觉得岚图要做高端的话,就是,在这个智能网联这一块达到领先,才是最关键的。

张敏:雷总,我想问一下,在东风这个央企的赋能下,我们做一个高端的品牌,有什么利弊?

雷新:第一,东风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优势。东风的造车经验积淀、品质保障、供应链等都是对岚图打造高端、打造“零焦虑”能力的帮助,这是非常正面积极的。

第二、岚图是独立运营,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事业单元、单独的品牌,单独的机制来驱动的。我们能更多的借鉴互联网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快速与用户沟通交流,构建更优质、差异化的服务,这对我们打造高端很有帮助。

从现在的大环境来讲,消费者对于中国品牌,包括中国品牌的自主突破,包括研发实体产品的升级,这个信心越来越高。我觉得这都是我们岚图发展的信心所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